中醫方劑的名稱很有趣,有時候是以主要藥物為命名,如桂枝湯、麻黃湯、天麻鉤藤散等等;有時候會以藥物項目總數和主要作用為名,如四物湯、五苓散、六君子湯、七寶美髯丹、八珍湯、九味羌活湯、十神散、十六味流氣飲等等。而比較特別的一種,則是有背後故事或是有引申涵義或寓意的,不只學中醫的人覺得有趣,有一些外國人對這些藥名也是充滿興趣的,尤其是翻譯成外國名稱時,更是趣味橫生,先簡單介紹幾個比較著名的方劑名稱的由來,之後再陸續推出其他的,爾後到中醫門診就診時,對所使用的藥物也能有更多一層的認識。

◎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

出處:《傷寒論》
大青龍湯是由麻黃、桂枝、炙甘草、杏仁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等諸藥組
成。用於外感風寒,表實無汗兼有裏熱證者。有發汗解表,清熱除煩之功。此為麻黃湯的變方。
小青龍湯則由麻黃、芍藥、細辛、乾薑、炙甘草、桂枝、五味子、半夏
等諸藥組成。用於外感風寒,內停水飲諸證者。有解表散寒,溫肺化飲之功。
  古有「左青龍右白虎」之說。青龍,是神話中東方木神,色主青,主
發育萬物。張秉成曰:「名小青龍者,以龍為水族,大則可興雲致雨,飛騰於宇宙之間;小則亦能治水驅邪,潛隱於波濤之內耳。」(《成方便讀》)二方發汗逐飲之功,猶如青龍之興雲治水,但依其發汗力強弱而命名「大、小青龍湯」。

 

 


◎白虎湯◎

出處:《傷寒論》
本方由知母、石膏、炙甘草、粳米四味藥物組成。用於陽明經熱盛,或邪熱在氣分之壯熱,煩渴,口乾舌燥,面赤惡熱,大汗出,脈洪大有力
或浮滑等證。有清熱、除煩、生津之功。
「白虎」者,為四方宿名之一,是西方七宿的合稱,古代傳說中西方的金神,主氣在秋,秋金當令而炎暑自解。方中行云:「白虎者,西方之
金神,司秋之陰獸。虎嘯谷風冷,涼風酷暑消,神於解熱,莫如白虎。」(《溫熱經緯》)本方用於陽明經證,以大熱、大汗、大煩渴、脈洪大為用藥指徵。服藥之後,其清熱解暑之力,猶如白虎金神般的疾猛迅速,使熱勢驟降,重證告癒,故名曰「白虎湯」。本方加人參名「白虎加人參湯」,益氣之功更佳;加蒼朮名「白虎加蒼朮湯」(《類證活人書》),有清熱燥濕之功;加桂枝名「白虎加桂枝湯」(《金匱要略》),有清熱疏表之功。

 

 

      傷寒論
東漢張仲景所著之《傷寒論》為中醫方劑開山始祖,張氏所創方劑,至今仍廣為醫家應用。﹝圖片提供╱台北故宮博物院﹞

東漢‧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東漢末(約西元三世紀),疾疫流行,張仲景家族二百餘人十年內死去三分之二,主症為傷寒發熱。仲景傷痛之餘,發憤著書,寫成《傷寒論》一書。此書為中醫方劑開山始祖。張仲景所創之方劑,至今仍廣為醫家應用。

引用自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3/11/19/n414354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u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