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大長今重播,提到所謂的『鬱病』,是七情內傷病症的其中一種。其實七情致病就是現代所謂的情志病,簡單說就是肇因於情緒所引起的一連串身體不適症狀。
中醫談情志病
臺灣地區過去幾年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,國民所得遠過壹萬美元,邁入開發中國家之林,國人為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,所需承受的壓力概可想見;近幾年則是因為經濟蕭條、政局動盪不安,社會工作機會的競爭情況更為嚴重,學生的升學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議題。也就因為有這些沉重的壓力,致使國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人數有日益增加的趨勢,根據統計報告其人數可能已超過二百萬了。可見這個問題的嚴重性,尤其是所謂的「新新人類」的狂飆行為、越來越多令人難以理解的社會案件,更是令人悚目驚心。但是到今天為止,現代醫學只能運用鎮靜、安眠、抗憂鬱的治標的方法以控制病情,是以如何尋求傳統醫學「中國醫學」的治療,實乃值得探討的課題。
何謂情志病?
因應外界環境或社會活動時,內心產生的不同情志變化,包括壓力的產生和負面情緒的產生,嚴重時可能進而影響到身體機能以及精神狀態,此及中醫所謂的「情志病」。在現在醫學上可以隸屬心理矯治或精神醫學的範圍。
早在中醫典籍中就有了許多有關「情志病」的記載跟描述,如癲狂、癲癇、奔豚病、怒鬱、思鬱、憂鬱等五鬱,或七鬱疾病,以及煩躁、虛煩、健忘、喜怒哀樂…等有關情志症狀的用詞。【五臟風寒積聚病】:「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,血氣少者,屬於心,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,陰氣衰者為狂,陽氣衰者為癲。」「癲」相當於今天的精神分裂症;「狂」則相當於今天的躁症。